声音开关

语速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大字幕

重置

退出服务

2025年05月14日 | 星期三

2025年5月14日

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自治区人民检察院 > 检察业务 > 法律监督 > 正文
“枫桥经验”检察新实践丨“五心”控申 ——“塞上枫桥”利通检察新实践
2023-11-22    来源: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网站    作者:    【打印本页】    字体: [][ ][ ]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
2023-11-22

  “矛盾溯源、多元调解、群众参与”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鲜明特点,也是着力提升检察为民质效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吴忠市利通区人民检察院坚持为民初心,能动履职,聚焦溯源治理、信访法治化等领域,以优质高效的检察服务用心用情用力纾解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以检察担当“融入”社会治理

  全面参与辖区综治工作。依托利通区“三官一顾问+N”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充分发挥检察官法律专长优势,选派24名检察官以每月10日“三官一顾问”联席会议为载体,以村(社区)为阵地,通过定期接访和不定期下访等灵活方式,深入乡镇村组,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及时解答群众法律问题,在村(社区)群众自治组织共同参与下,排查各类矛盾纠纷。自2020年该机制启动以来,检察官共参与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00余起,有力维护了辖区社会稳定。

  全力推行公开听证。始终坚持“人民满意”的价值追求,把人民群众的权益受到公平对待、利益得到有效维护作为评价信访工作的重要标尺,进一步增强信访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切实保障信访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在办理信访案件时坚持“能听证、尽听证”原则,将公开听证作为常态化办案机制,通过自荐、推荐、初审、考察,选聘50名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执业律师、专业技术人员(包括医生、教师、心理咨询师等)和普通群众组成的听证员队伍,全面推行公开听证。依托12309检察服务中心,对符合听证条件的信访事项进行简易听证;对邻里纠纷引起的信访事项,到信访人居住地开展上门听证,使信访人解开心结,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对多次重复信访的,运用公开听证进行证据开示、法律释明,减少重复信访。今年以来共组织召开听证会15场次,通过听证会形式化解信访案件15件。

  创新检察信访接待模式。该院创新“1+5+N”检察服务模式,以12309检察服务中心为检察服务输出口,通过让员额检察官“战线”前移,零距离倾听群众呼声,通过信访渠道摸清群众愿望和诉求,运用员额检察官+多元化全覆盖接访模式,在司法办案中更加注重涉法涉诉信访矛盾纠纷防范,在文书制作、释法说理时更好地站在群众立场,及时解决群众通过信访渠道反映的合理合法诉求,让涉法涉诉矛盾纠纷化解从“控申管控”向“源头防治”不断深化,努力让矛盾纠纷“息”在首办阶段,“罢”在首访环节。今年以来共接访来访群众164次168人,巡回接访员接待来访群众45次52人。

以检察品牌“擦亮”履职质效

  树立“品牌”,打造阵地。始终秉持“哪里有需要就将检察服务送到哪里”理念,创建“五心控申”工作品牌,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新时代“枫桥经验”作为基本原则,联合辖区乡镇人民政府共同在乡镇司法所设立“五心”检察工作室,创新“监督+服务”工作模式,更好掌握社情民意,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建立“一室”,倾听民意。把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与依法能动履职相结合,开启“四下基层”工作模式,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保障群众意见有人听、有人管。打通基层信访“堵点”,促进矛盾纠纷化解,助力社会治理,携手利通区金星镇人民政府和王兰花志愿团队,在金星镇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和兰花芬芳志愿服务中心设立“五心”检察工作室,创新“派驻+服务”工作模式,就近为辖区居民释疑解惑,用“五心”服务打通与群众的“最后一米”,从源头上防范化解矛盾纠纷。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创新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机制,紧跟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上级检察机关工作安排,紧贴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制定《吴忠市利通区人民检察院“五心”检察工作室创建实施方案》,细化实化《吴忠市利通区人民检察院“五心”检察工作室工作制度》《吴忠市利通区人民检察院“五心”检察工作室职责》,规范工作室运转流程,明确工作要求,助力“五心”检察工作室为民服务实效。

  内外联动,深化协作。“五心”检察工作室对内与所有内设机构紧密联系配合,利用已完善的矛盾纠纷排查和线索移交等工作机制,梳理排查风险隐患;对外与辖区乡镇及“兰花芬芳志愿服务中心”紧密对接,根据所在乡镇、社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具体检察职能和个案特性,提供法律宣传、矛盾纠纷调解、案件线索受理等法律服务。

以多维履职“助推”法治建设

  普法宣传引导信访法治化。将信访工作引入检察履职服务大局中,综合利用“五心”检察工作室、12309检察服务中心等线下平台,微信公众号、头条号、微博号等新媒体线上形式创新开展面向群众的普法工作,引导群众树立法治理念,强化法律在维护农民权益、规范市场运行、农业支持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权威地位,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尊法、守法、学法、用法意识。

  司法救助传递检察温暖。深入推进“司法救助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专项活动及“关注困难妇女群体、加强专项司法救助”活动,扎实落实《关于建立吴忠市检察机关国家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衔接机制的实施意见》,创建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线索数字模型,对刑事被害人与防返贫监测户、残疾人、低保人员等数据信息碰撞,筛选出符合司法救助条件的被害人进行精准救助。确立以经济救助为核心,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社会帮扶相辅相成的多元化救助模式,综合运用经济救助、民政救助、医疗救助、教育帮扶和法律援助,实现救助效果最大化。2022年以来,共办理司法救助案件47件51人,发放司法救助金59.4万元。

  发挥检察建议助力社会治理作用。以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为指引,在参与“三官一顾问+N”、普法宣传、大厅接访、办案过程中发现的各类矛盾纠纷、监督线索,通过深入剖析案件主要特点、发案规律和背后深层次原因,探索以“调研报告+检察建议”模式查找相关领域社会治理的新隐患、新矛盾、新特点,精准提出检察建议,促进诉源治理、系统治理,将案件办理成果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2022年以来,针对社会治理的薄弱环节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共制发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80份,切实提质辖区社会治理。

【作者】:
【来源】: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