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宁县人民检察院
YONG NING XIAN REN MIN JIAN CHA YUAN
声音开关
语速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大字幕
重置
退出服务
永宁县人民检察院
YONG NING XIAN REN MIN JIAN CHA YUAN
2025年5月1日
永宁县人民检察院
YONG NING XIAN REN MIN JIAN CHA YUAN
枫桥,以枫溪得名,浙江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
走进枫桥,犹在画中游。一袭枫桥江潺潺从枫源村流淌而过,水清岸绿。
漫步极具江南风情的枫桥古镇,隐隐约约间,有厚重古朴的气息从一角一落中透露出来。
古老与现代,在这里统一;文脉与创新,在这里交融。
10月份,用了一周的时间,法制网一行造访了诸暨市枫桥镇。
见微知著,记录下了几个亲身经历的小故事。
55年前的“坏分子”小哥哥
穿过枫源桥,悠然见美丽新农村。
这里村道干净、孩童嬉戏,房舍簇新与古木相互掩映。
年过六旬的老人讲了一个五十多年前的西畴村故事:
20世纪六十年代,在西畴村最南面的小矮房里,曾住着一个十几岁的小哥哥(当时的老人家只有十岁左右),父母相继去世后留下他自己一个人孤苦伶仃地生活,经常食不果腹。贫穷让小哥哥有了偷鸡摸狗的坏习惯,于是慢慢地变成了村民眼中的“坏分子”(“四类分子”之一,其余是地主分子、富农分子、反革命分子)。
久而久之,谁家要少了东西,第一个怀疑的就是他。
一次,小哥哥在偷东西的时候被抓了现行,本来要送到派出所接受处罚,但村干部反复对他进行思想上的教育,此后“坏分子”小哥哥从此改过自新。
时至今日,那位小哥哥也已经到了古稀之年。老人家指着不远处的一栋三层小楼说,“那就是他现在的家,子孙满堂,生活比较富裕。我后来想,如果当年只是对他进行处罚,他能停止偷东西吗?可能不会,那么他的一辈子就毁了。”
谁人不识陈友堂
西畴大队的橡皮碉堡,被人性的岩浆融化。
当说服教育的大门徐徐打开,枫桥来了新的领航员,他叫陈友堂。
他虽已过世30年。但他生前的故事,现在还在一直传一直讲。
“走路低着头,开会坐角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句话在枫桥流传甚广,它生动地刻画了“四类分子”子女极度自卑的心理。
“目不识丁”的陈友堂,当时冒着坐牢的风险,一心要给村里已改造好的“四类分子”“摘帽”。他算了一笔账:一个“四类分子”生两个子女,两个又生四个子女……把他们都推到“四类分子”一边,“敌人”只会越来越多。
陈友堂勇于团结“四类分子”子女的事被别村当作了“新闻”。
他呼吸着新中国的空气,用温情洗涤村里的每一颗旧灵魂,为四类分子的后代开辟政治前程,给四类分子脱掉头上的旧帽子。
实践证明,他的做法是正确的。
“破缸而逃”
穿过迷蒙的岁月,去追溯温润的故乡。
又有一只被钟瑛村水缸罩着的迷途羔羊,被唤回了魂灵。
枫桥钟瑛村农民骆某,是闻名诸暨的“破缸而逃”的人物。他从小因母亲改嫁,缺少家庭管教和温暖,七八岁时就染上了小偷小摸的恶习。学校因此开除了他。他父亲一气之下,用一只大水缸把他罩在里面。谁知顽劣的骆某挖了块石头,半夜敲破大水缸逃了出去。他流窜上海、杭州等地,走到哪里,就偷到哪里,被公安机关多次处理遣送回家。
被再次遣送回村后,村里干部群众通过教育,帮助他改掉了恶习,又帮他发家致富,度过各种难关,一家人也很快过上了宽裕的生活。
浇花要浇根,帮教要帮心。不是帮一时,而是帮一世。
一场保卫春天的行动
一位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他向圈里注入了胆量与勇气。
中国的山河开始了新的沸腾,枫桥的工业骑上了时代骏马。
很快,在田间村口,在街市店铺,三条警戒线被拉起。
第一条叫小事不出村,干部们致力于消弥一切矛盾,精心保卫着祖传的禾香。
第二条叫大事不出镇,一群拆解矛盾的巧工匠,练就了春风化雨的神功。
第三条叫矛盾不上交,以道德为经线,以法律为纬线,精心编织好一张全域安全网。
这是一场保卫春天的行动,在新世纪迷人的门口,枫桥再次抬起文化自信的头颅。
它的致富梦在酒香衣香里穿过,它的平安梦在书香中绵延。
心头最温暖的呼应
当新世纪的大门徐徐打开,小镇的水墨山水在漫长的时光中迎来新的故事。
走在枫桥镇的街上,每个人都可以跟你说一大堆关于老杨的事,好像他就是兄长亲人和朋友。老杨是谁?
老杨名叫杨光照,从警的24年,退休后,成立了“老杨调解中心”,专门从事各类纠纷的调解工作。“有困难找老杨”,成了当地群众的一句口头禅。
一天,老冯家和老盛家因为狗吃了对方家的鸡,大打出手,甚至放话要以死相拼。后经老杨调解与劝说,事情最终和平解决。
对于金牌调解的秘密,老杨说,“其实,老百姓是很好的,但是老百姓都是要面子的,有道是“若要好,大做小”,平时我们多了解他们的需求,依靠群众解决群众之间的矛盾。”
所有人都相信,“有事找老杨”一直会很灵。
至于老杨是谁?“老杨”是一群人的名字,是更多人心头最温暖的呼应。
人间大爱酝酿已久
空心白砖砌成的高墙,鹅卵石铺设的路面,窄窄的街道两侧遍布商店,街头不时响起摊贩的叫卖声,这是老枫桥人最熟悉不过的老街记忆。
在诸暨市枫桥镇有一条枫桥老街,有着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在枫桥老街上,有一个刚成立一年多的志愿者组织,他们在枫桥镇很有名——“红枫义警”。
红枫义警是一条富矿脉,这座金矿的名字叫人民力量!
这支队伍里全是一些热心人,每当有事情需要他们时,总会挺身而出。
在刚成立时,这支队伍就办了一件“大案子”。
在一次巡逻中,一名“红枫义警”队员从村民口中得知,有两辆外地牌照的车辆很可疑,车上有人杀黄鳝,还将黄鳝血倒入矿泉水瓶,并掺入眼药水。“红枫义警”立即将这一可疑情况报告给派出所,并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正是有了他们的及时报告,红枫派出所顺利打掉了一个‘碰瓷’团伙。
红枫义警的站长陈荣周是一个认真朴实的人,他和他的伙伴们迅速聚合成平安枫桥新警力,在恰到好处的节点上与人民警察汇合,演绎了点点滴滴热情似火的故事。
故事在枫溪江两岸百姓心中传颂,这股力量正从平安枫桥向平安中国蔓延。
脚步下的平安节律
爱,是稀有元素。它孤悬于寂寞的宇宙,也时常游走人间。
时间在案子里,分不清月落日出;牵挂在百姓中,道不尽匆匆忙碌。
你是谁,为了谁?金色的盾牌守卫着千家万户,头颅扬起警徽的高度。
要说所有故事里,与老百姓打交道最多的莫属于公安派出所队伍了。
一般情况,提起警察,很多人首先会想到智勇双全、生擒犯罪分子的警察形象,但作为最基层、最一线的派出所民警,他们与老百姓打交道最多,和老百姓距离最近。
“真是没想到钱包还能找回来,真的太感谢你了,警官!”一位钱包失主跑到派出所找民警小张道谢。
能找到丢失钱包的失主,离不开小张的认真,百姓们亲切的称呼他为“小阿弟”。
用脚步踩响平安的节律,像小张这样的民警还有很多。
他们的脚步早已踏遍管段的角角落落,也许社区无非是些鸡毛蒜皮、家长里短,没有那么精彩,甚至有些乏味,但他们却总是念兹在兹,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根在这里。
未来,他们依然会一如既往地走下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又来到一个村子,村名叫枫桥村。
站在枫源村村口,如置身画卷中,青山环绕,绿水绵延,翠竹掩映……
很多人或许不知道,这个看似普通的村庄,在最近十几年却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
“哇!这里负氧离子有4万多个,小心醉氧哦!”“就是!赶紧深呼吸。”“装一点,打包带回去!”在枫源村文化礼堂前,大家纷纷赞叹,爽朗的笑声回荡在青山绿水间。
青山绿水好空气来之不易,村干部骆根土讲了一个故事:
村里早些年沾了当地自然优势的光——高岭土矿,每家每户都去开矿,家里都有钱,楼房也都造起来了。但问题也伴随来了,生态恶化,道路泥泞不堪,连衣服都不敢晾了。
村里人开始思考:虽然钱有了,可以后怎么办?
思考后村民们渐渐有了答案——从靠山吃山到保山护山!
他们精心研制村规民约,设计了一款新的播种机,品牌叫“三上三下三公开”,墙缝里长出了许多民主的坯芽。
泥土的尊严不低于宝石,山野的尊荣与庙堂比肩。
此后,曾经的矿山回归了青山,而青山又成了村民们的聚宝盆。
以小见大,这个村庄的社会治理创新,就是和谐浙江的缩影。
枫桥,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这里的山川可以分行入诗,所有的韵脚都用温婉的越音,动人的句子写也写不完,
正是这些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干者、实践者,创造了平安和谐的枫桥“密码”。
五十五载,变与不变,借鉴“枫桥经验”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精髓,“枫桥经验”穿过历史的惊涛骇浪,枫桥经验花开全国。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必将永放光芒!
如果你也想与它来一场美丽的邂逅,那么就来枫桥。
这里有太多太多的故事等待你来亲自寻觅。
来源:法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