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宁县人民检察院
YONG NING XIAN REN MIN JIAN CHA YUAN
声音开关
语速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大字幕
重置
退出服务
永宁县人民检察院
YONG NING XIAN REN MIN JIAN CHA YUAN
2025年5月14日
永宁县人民检察院
YONG NING XIAN REN MIN JIAN CHA YUAN
2018年的第三季度都出现了哪些谣言?你又信了几个?人民网“求真”栏目与百度辟谣平台联合推出第三季度谣言热度榜,与您一起认清谣言背后的真相。
1.解剖鲫鱼就能保送清华北大
搜索次数9862万
热度★★★★★
【传闻】8月,一条“杀鱼保送清华北大”的新闻盛传。传闻称,第27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有一个实验环节,要求选手现场解剖一条鲫鱼。最终有50位选手胜出,不仅拿到了金牌,还入选了国家集训队,并凭此获得保送北大清华的资格。有网民调侃道,“我只会吃”、“鲫鱼还是煲汤好”、“我就只会转发锦鲤”。
【真相】据媒体报道,绵阳中学生物竞赛教练张洪忠老师对网传一事表示“不可能”。他解释道:竞赛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分值各占50%。实验操作部分,又分为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细胞遗传、分子和生化,解剖鲫鱼是动物生物学里面的一部分,而且只占动物生物学部分分值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解剖鲫鱼所占实验部分的分值最多只有十分之一。
【提示】一项科学的赛事,却被演变为供网民调侃的网红事件,除了公众对赛事的不了解外,还受网络上“人云亦云”的心理驱使。面对一个问题,不妨先保持一个质疑的态度,不跟风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
2.食盐里加亚铁氰化钾有毒
搜索次数7986万
热度★★★★★
【传闻】8月,一篇名为《中国卖盐的都是畜生》的文章在网上热传。文章中一位余姓教授称,自己身体之前常年各种不适,经一位协和毕业的博士亲戚指点,可能是因为常期摄入某种化学物质而导致身体疾病。结果他通过自我排查,最终认为是食盐里面的抗结剂——亚铁氰化钾有毒,损害了肾脏,随后他称换了没添加亚氰化钾的食盐,各种疾病不治而愈。文章中,余姓教授还告诫人们不要食用加了亚铁氰化钾的毒性食盐。此篇文章一出,在网上引起了公众恐慌。
【真相】早在2009年,原卫生部就曾发过文章《规范使用食盐抗结剂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对此进行辟谣。亚铁氰化钾,俗名黄血盐钾,是一种浅黄色结晶颗粒,是联合国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允许使用的食品抗结剂。有些打开的食盐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容易结块影响外观,不方便食用,也不利于控制盐的摄入量。加入亚铁氰化钾抗结剂,便能让其保持松散的状态。按照国家标准规定,食盐中添加的亚铁氰化钾抗结剂含量不得超过每公斤10毫克。相当于终生每天要吃150克(约三分之一袋)的食盐,才有可能造成慢性毒性。
【提示】该传闻是典型的“旧谣新传”,几年前就已经被官方辟谣过的传闻,又换了一种说法在网上传播,利用公众对食品健康的关注来制造恐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食品类谣言,传播速度快,危害大,除了无心的传闻,还有“有心人”故意散播谣言。所以面对这类谣言时更不应盲目相信和传播,平时应多关注官方的科普贴。
3.MH370残骸在柬埔寨密林
搜索次数5325万
热度★★★★
【传闻】9月3日,媒体报道,英国男子伊恩·威尔逊称通过谷歌地图找到MH370残骸,位置在柬埔寨密林中。该消息引发公众关注。
【真相】6日,我国商业遥感卫星公司长光卫星公司发布最新图像与谷歌地图数据进行对比,MH370疑似坠毁地并无飞机残骸。据中青在线报道,柬埔寨民航国务秘书处发言人辛占塞雷武泰表示,马航MH370客机残骸在柬埔寨密林的报道纯属不实消息。柬埔寨民航国务秘书处总监高西万也出面明确澄清说,网上流传的消息不实,马航MH370没有在柬埔寨坠落。
【提示】类似“MH370残骸”等话题属网民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有些人则会利用这些话题的高关注度,捏造事实来吸引流量和网民的注意力。为避免受到误导,网民应多关注官方的回应,看清信息来源,不轻信网络流传的“小道消息”。
4. 馒头中掺卫生纸
搜索次数5155万
热度★★★★
【传闻】8月8日,一网民通过微博发布一段约1分16秒的视频,该视频显示,馒头经过水浸泡并用手反复揉搓后产生类似卫生纸的残留物,引发网民热议。据称,馒头来自甘肃天水秦州区某市场门口流动摊点。
【真相】8月9日,天水市秦州区委外宣办官方微博“秦州宣传”发布情况通报称,网传馒头来源于秦州区玉泉镇多家庄老君庙的一处加工作坊,该作坊属无证经营,执法人员已责令当事人王某兰停业整改,并对其制售的馒头进行了现场取样,由专人进行抽检。8月10日,天水市食药监局官网回应称,经对该作坊现场检查询问,发现加工馒头的原辅料为面粉和发面酵子,面粉为天苑牌雪花粉,共37袋(4袋已打开),生产日期2018年7月,在保质期内,检验报告合格。未发现卫生纸和其他非食品添加物。
8月10日晚,天水市食药监局发布馒头消费提示解释道,合格馒头泡在水中用手捏也会出现变小、产生面筋质的现象。从生产技术上讲,馒头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增白、疏松、防腐、降低生产成本,添加卫生纸没有任何必要性。
【提示】此类谣言还有“棉花造肉松”“黑色塑料袋做紫菜”“塑料造大米”等等,这类谣言传播时通常会配一个视频来加强说服力,而拍摄视频者很可能自己也没弄清楚原理。这些视频用夸张煽动的标题和骇人听闻的内容吸引眼球,使得公众转发。
5. 高铁“座霸”在社科院工作
搜索次数3889万
热度★★★
【传闻】8月21日,一段“女乘客在G334次列车上遇座霸”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当事人“座霸男”的个人信息被曝光。有传言称,孙某是经济学博士,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
【真相】23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官微“中科院之声”发帖表示与该事件没有关联。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也通过官微“思想火炬”发出辟谣消息称,经向社科院人事部门求证,孙赫没有在社科院工作过,也非在读学生。
【提示】高铁“座霸”这类事件极易引起网民们的愤慨,随网络声讨而来的就是“人肉搜索”,先有“高铁男座霸”被网民扒出在某处工作,后有“高铁女座霸”被“人肉”在某院做护士。如今,“人肉搜索”成为了网民们的情绪宣泄口,然而网络上的信息都是模糊不清的,这种行为极容易误伤他人,侵犯隐私。
6.木耳打药不能吃
搜索次数1450万
热度★★★
【传闻】8月,有个“木耳打药”的视频在网上疯传。视频中,一名中年男子在一片木耳地里打药,同时跟另一个人对话。该中年男子说:现在种木耳需要打好几种药,比如农达(除草剂草甘膦的商品名)、杀虫剂,还有激素等等。虽然他知道这些药打在木耳上会害人,但为了经济利益也顾不了那么多了。
【真相】8月23日,中国食用菌协会发布《关于严厉谴责制作“黑木耳经常频繁用药” 恶意视频行为的声明》,称视频内容为“摆拍”,所反映的情况与事实不符,具有明显的动机不良和恶意抹黑的意图,可能会对不了解食用菌生产实际的消费者产生很大的误导。据科技日报采访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说,“木耳生长过程中,可能会遭遇病虫害,需要病虫害的物理、生物、化学防治,如果选择化学防治,用化学农药就是必然的”。普通种植的木耳允许使用农药,国家批准用于食用菌的农药有10种左右。
【提示】“木耳打药不能吃”“面条加胶不能吃”……微信朋友圈隔三差五就出现此类传闻。《2017年食品造谣治理报告》显示,微信是食品谣言传播主平台,占比高达72%,其次是微博,占21%,二者以超过90%的传播量成为传播食品谣言的主要渠道。提醒大家看到网传文章时,一定要注意来源,不轻信。
7.马云转移1200亿元资产到国外
搜索次数1344万
热度★★★
【传闻】9月10日,马云宣布一年后退休,随后关于其为何退休的传闻流出。一篇《阿里员工透露:马总早移走1200亿人民币!网友:不愧是老师》的文章,发布在许多自媒体平台。文章中写到,马云以慈善基金的名义,转移资产,偷税漏税。
【真相】9月20日,阿里巴巴官方微博辟谣称,网传文章为恶意诽谤,已经对此向警方报案。马云本人也在2018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回应了该传闻,称尽管泳姿“连滚带爬”,但我们要学会在谣言的口水里游泳,如果每天应付这些会很累,会越描越黑。
【提示】网上关于名人的传闻数不胜数,这类传闻通常都是利用了公众猎奇八卦的心理,并在该名人的某个特殊敏感的时期由“知情人”爆出。面对此类传闻,我们都应该在心里先打个问号,不围观不传播。
8.中国游客遭瑞典警察粗暴对待后继续游玩
搜索次数1096万
热度★★
【传闻】9月, “一家中国游客在瑞典遭到警察粗暴执法”事件引发关注。9月16日,微博账号“美国加州房产经理”发布微博称,在瑞典遭到警察粗暴对待后,第二天又和没事人一样带着父母在瑞典玩耍,并发布了当事人游玩的照片,一时间引爆舆论。
【真相】经环球时报采访报道证实,上图中这个微博里贴出的两张照片,其实是曾先生一家在案发10多天前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游玩的照片,并非遭瑞典警察粗暴对待之后所拍摄。具体拍摄时间为8月19日。
【提示】造谣也需成本。9月18日,新浪微博虚假消息辟谣官方账号发布对违规账号的处理通知,“美国加州房产经理”构成了“发布不实信息”且情节恶劣。根据《微博举报投诉操作细则》第21条之规定,对其“关闭账号”。
9.成都暴雨是因为石犀神兽移位
搜索次数742万
热度★★
【传闻】7月,四川省内各地降大雨期间,一则标题为《把金沙遗址博物馆的犀牛搬还原》的市长信箱的留言,引发关注。在这封给市长的信中,有市民希望能够将现在陈列于博物馆中的一座石犀雕塑放回原地。并认为成都暴雨是由于石犀神兽移位造成的。
【真相】市文广新局回复称,石犀现作为重要展品陈列于成都博物馆展厅中,自2016年起一直没有离开过成都天府广场。目前,还缺乏确切的资料证明该石犀就是李冰镇水的神兽。另外,该石犀与水患有无直接关系,尚缺乏科学论断和事实依据。
【提示】这一传闻是由民间迷信而来,每当发生自然灾害时,也是这类谣言传播时。提醒大家要尊重科学,相信科学。
10.中山一女子公交车上遭猥亵,他人无动于衷
搜索次数607万
热度★
【传闻】9月25日晚,有网民在朋友圈中上传了一段视频。视频中,一名女子从公交车后部冲向后车门试图逃离,却遭一名男子强抱、拖拽回公交车后排,此过程中,女子大声哭叫,但周围乘客与司机始终未阻止男子。一时间,“公交猥亵”话题引起网民讨论。
【真相】9月26日中午,中山公安局发布通报称,9月25日,杨某(男,20岁,中山市人,珠海某学院学生)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一女子在公交车“被猥亵”的视频,并称事发地在中山,相关视频和言论被网友转发引起关注。中山警方高度重视,连夜开展调查,确认视频中事件系因家庭矛盾,发生于外省(区)某地,并非中山。目前杨某已被警方带回调查,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提示】类似“女子公交上遭猥亵”等敏感话题极易在社交平台被传播,传播过程由于信息的模糊和“意见领袖”的推波助澜,网民的情绪易被煽动,提醒大家面对类似新闻时,尽量保持理智客观。
来源:宁夏检察头条